迫在眉睫
县域活则全省活,县域强则全省强。统计显示,我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9.7%,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1%。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达到136个,其中过200亿元的80个;有40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1个超过30亿元,5个超过40亿元。在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评选中,我省有26个入选。
“自己与自己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很不错的,呈现出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式追赶的生动局面。但与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省相比,我省县域经济仍有较大差距。”山东财经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蔚调研发现,“强县不强”“弱县较弱”的问题很突出,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县域平均水平的70%和50%左右。以2011年为例,我省财力最强的县财政收入为47.6亿元,江苏地方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的有7个,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分别超过200亿元、150亿元、140亿元。
“从县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看,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指出,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东部经济大市有弱县,中西部县域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即便同一个市内,人口、面积相近的强县与弱县之间,其财力亦有3-4倍,乃至5-6倍的巨大落差。
体制创新
针对县域发展中权限不足、财力薄弱、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意见”从管理、财政、融资、科技四大体制进行突破性创新,以期充分调动市、县两级积极性,加快形成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以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意见”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提出,凡省授予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除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直接授予县级。实行土地指标分配到市、县相结合,对县级能源、交通、水利、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予以重点支持。对节余土地指标允许异地调剂使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及工商登记等领域,进一步向市、县先放管理权限。建立省级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对经济发达县投资落户欠发达县、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省级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对国家和省安排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项目,重点向县域倾斜。
在财政体制创新方面,“意见”提出从2012年开始,县(市、区)上缴省级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长超15%以上部分,省级予以全额返还。2013年到2015年,对各市上缴省级的前述税种,以市为单位比上一年增长超过15%部分,省级予以全额返还。同时,从2013年起,省政府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列入省级预算,对综合实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提高”位居第一的市、县、区进行奖励。
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方面,“意见”对支持大中型金融机构到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加快县域商业银行组建步伐、鼓励开发推广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都有创新举措。
在科技创新体制方面,“意见”从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县域创新平台和引进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部署,为县域科学发展激发、积蓄新动力。
整体推进
“意见”认为,通过3年的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到2015年我省力争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3%,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达到15个;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17%左右,总量跨上4000亿元台阶;全省80%的县(市、区)超过10亿元,50%的县(市、区)超过20亿元,20%的县(市、区)超过50亿元,2-3个县(市、区)突破10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6:52:40.4,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
与此同时,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分别达到50000元和13000元左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使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殷实富裕。
“综合来看,新一轮促进县域科学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以市为单位整体推进。”省发改委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