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从私人作坊到国际连锁 中国家具风雨60年

时间:2009-09-25 16:11来源:每日商报 点击:
        从小打小闹到连锁经营,从崇尚实用到追求品质,中国人的家居生活正蒸蒸日上,中国家具行业走向成熟。

  今天,我们通过对家具业发展60年来的追溯,探寻家居行业的演变之路,见证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取得的累累硕果。

  【1949年-1952年】前店后厂的私人作坊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大部人家用的家具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自己制作家具的并不多见。

  那时的家具业是单一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前面一个小门面,桌子、板凳等成品或半成品就摆在里面。后面则是制作的地方,有的木工边做生意边做家具。解放前失业的木工师傅自由组合,自行四处接活。

  【1952年-1957年】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1952年开始,个体手工业劳动者开始走上合作化道路,很多木器合作社就在这个时候成立。到了1956年-1957年,合作化到了一个高潮。

  【1958年-1965年】木器合作社工人锐减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地处乡村的木器业下放到农村公社,城市木器厂的大量人员被抽调支援大工业,不少家具厂改行转业,家具产量逐年减少。

  1961年,恢复了手工业管理机构和企业集体所有制性质,组织改行转业人员归队,家具生产有所恢复。

  到1965年,木器加工合作社逐步恢复,家具花色品种仍大幅度减少。

  【1966年-1977年】“文革”重创家具业产量锐减

  受到“文革”重创,家具业生产也难逃厄运,产量急剧下降,家具供应很难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1973年家具年产量骤减,由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以致不得不采取结婚凭票供应的办法来保障人们生活的最低需要。那个时候,找到一张家具票的困难和得到一张家具票的喜悦都成了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8年-1988年】手工制造转向半机械化

  1978年,家具产品生产计划和原材料供应纳入轻工业部的计划议程,使家具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从1978至1988年的十年间,家具行业进入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80年代后期,家具企业先后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板式和实木家具生产设备,使家具企业迈开向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步伐,促进产品款式的更新和质量的提高,家具生产量明显上升。

  【1989年-1991年】遭遇第一个低谷

  改革开放的10年间,大大小小家具企业不断涌现,竞争加剧。到了1989年家具市场出现疲软,产品开始出现积压,家具业在十年稳步发展后首度出现了负增长。

  1990年继1989年后,出现第二次负增长,部分家具企业出现亏损,有的企业转产,有些被兼并。

  大约在1991年,一些百货公司的地下室、裙楼开始有了家具柜台,一些企业主动向市场推销产品。与此同时,国内的建材家居市场开始起步,但市场规模较小,产品以国产建材为主。

  【1992年-2000年】家具专业市场显山露水

  1992年家具市场开始复苏,家具工业逐步走出低谷,生产出现回升。

  1994年开始,全国家具展开始举办,第一年是在无锡,到了1995年移师杭州。

  此后,家具行业加快了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各式各样的家具店、家具商场如雨后春笋般 遍地开花。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国家具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意大利、德国、法国、丹麦、西班牙、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家具厂、家具店,促进了我国家具市场的竞争,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出口。90年代末,我省家具开始大量出口到欧美等国家。

  【2000年-至今】家具专业市场开始细分

  2000年,传统摊位制家具市场已经非常普遍,人们开始订制集成家具。到2003年左右,商业街二级干道开设的家具专卖店先后涌现。专业市场开始细分,出现了卫浴市场、门窗、家具等市场。

  2006年以来,主题式家居广场,建材产品连锁超市频频在杭州抢滩,这些卖场的体量越来越大,品牌越来越多,国际连锁家居超市也开始进军国内市场。最近5年,我国家具产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步伐加快,去年家具出口55.7亿美元,以每年28%的速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