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制式分级制度严明,同当时的社会体系一般,是礼制的一部分。古典建筑的空间都严格沿房间中轴线对称陈设,这种组合又被称为“门堂之制”。厅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端正、平稳的陈设布局,是恒定、规范的等级和社会性、公共性原则的一种具象体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室内陈设上突出对称,在视觉效果上给人稳定、和谐的感觉,室内整体环境显得庄严、沉静。并且这种严谨、周正的布局符合传统审美观,体现了儒学中庸原则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以及西方设计学说的推广普及,国人的居住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村到城市,由院落到楼房。如果说中国人的书房被挤压了、缩小了,那么厅堂可以说是被遗忘了、抛弃了。客厅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电视墙加沙发的组合,但这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今天让我们回溯“厅堂文化”,深度探讨中国的厅堂。
厅堂的概念
所谓厅堂,即厅和堂。厅,《广韵》:厅,屋也。《集韵》:古者治官处谓之听事,后语省直曰厅。《增韵》:听事,言受事察讼于是。最初是指官署中听事问案的地方,后引申为会客、宴会、行礼的大房间。堂,《说文》:堂,殿也。《礼·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尔雅·释宫》:古者有堂,自半已前虚之,谓之堂;半已后实之,谓之室。初意为宫殿,后引申为住宅内的公共空间、正厅。
厅、堂二字合在一起,指的是在传统建筑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位于中轴线、正对大门、最为宽敞、往来必经之地。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等其他横轴线上的建筑空间,由此可以见得厅堂在一座古建筑中的地位之重。
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到“堂之制,宜宏敞精丽,前后须层轩广庭,廊庑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细砖砌者佳,不则竟用粉壁,高广相称,层阶俱以文石为之,小堂可不设窗槛。” 对堂不但要求宽敞精致,而且对其前后间距,周围廊庑、墙面及台阶的装饰也十分考究。
厅堂的功能
虽然历朝历代的称呼有所不同,但厅堂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那便是家中的公共活动区域。厅堂集多种功能用途于一体,举行家庭祭祀、喜庆活动、会见宾朋、长幼教谕、议事交际、日常三餐等活动多在厅堂中举行。如果我们留意一些古籍或影视作品,就不难发现,家有贵客登门,主人家必定将其引到中堂上座,以示对贵客的重视;家中若出现大事,同样也是召集家族众人,于中堂议事;而儿孙及冠或有所功名,除了入宗祠叩谢祖宗保佑之外,必定会入中堂面见族长受其训诫。而厅堂的布局与陈设完全可以体现出主人的风格修养与审美追求。
传统厅堂的分类
厅堂根据其使用功能、所处地位及周围环境,可分为以下几种:
大厅
建筑的主体,面阔三间、五间不等,其结构,昔日富有之家俱用扁作,小康之家则用圆堂。面临庭院的一面,于柱间安置连续长窗,两侧山墙亦间或开窗,通风采光,如留园“五峰仙馆”。
四面厅
作用是便于四面观景,故四周绕以围廊,长窗则装于步柱之间,不做墙壁,廊柱间多在檐枋下饰以挂落,下设半栏坐槛,可供坐憩之用,如拙政园“远香堂”和沧浪亭“面水轩”。
鸳鸯厅
进深较大,平面略作方形。厅内以屏风、纱隔、罩,将厅分成前、后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圆料,形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装修、陈设各不相同,故有鸳鸯之称。可随季节变化而选择位置,面南者冬有和煦阳光,宜冬春待客;朝北者凉气阵阵,宜夏秋起坐。如留园“林泉耆硕之馆”和狮子林“燕誉堂”。
荷花厅
多为临水建筑,面邻池边,便于观赏水景,尤以夏日观荷为佳。如留园的“涵碧山房。如在厅的南院筑“牡丹坛”或“桂花坛”,则称其为“牡丹厅”或“桂花厅”。
花篮厅
开间均较小,一般做法是将普通二间的尺寸匀作三间,俗称破二作三,进深亦较浅,以减轻屋面重量。梁架用扁作或贡式,,唯不用圆料。中间步柱不落地,代以短柱,名荷花柱或垂莲柱。上悬有草架梁,用铁环连接,柱端多雕花篮,可内插花枝,也有改雕狮兽,如狮子林“水壂风来”。
花厅
靠近住宅,供起居和生活兼作会客之用,厅前庭院,布置花木石峰,构成情意幽静的环境。如拙政园“玉兰堂”。
传统厅堂的常规布局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也有一说起于唐。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同时中堂也是一种书、画艺术形式。现在更多将中堂定义为家中的会客室,居中的厅堂,即客厅。厅堂家具早在宋代就有一定的陈设内容与格式,到明代后期逐渐形成了风格,并在民间流行起来。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园林建筑大兴,厅堂家具的陈设也逐渐讲究规范化与对称性。
大户人家的厅堂,讲究严格有序,中规中矩,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家具、楹联、匾额、挂屏、书画屏条都以中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布置,庄重、高贵,非常有气派。
常见的厅堂家具有条案、供桌、八仙桌、书案、罗汉床、茶几、香几、博古架、落地屏、插屏、镜屏、太师椅、圈椅等等。
通常厅堂正中靠墙设一扇屏风或悬挂条屏、书画,前面设长案,案上陈设座屏、牌位、瓷器、赏石、文玩等,案前设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以右主、左宾或左上右下为序,皆以“序”入座。
厅堂的中间两侧对称放置座椅与茶几,是晚辈或下属的排列座式。厅堂的两边放置较高的花几,用来摆放花瓶或花盆以作装饰。通常而言,厅堂家具的摆放最能体现家庭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添一笔则无章,少一笔则意寡”,规整厚重、典雅中正,对称摆放营造端方肃穆、秩序井然的气氛。起坐之间,自成天地。
厅堂的礼制功能
厅堂既是家庭议事、接待客人的场所,更是对子孙后辈进行立志教育和道德培育的所在。一个家庭的厅堂设计,也体现了这家人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操守。
厅堂所挂字画就是伦理教化的“教材”。中堂字画一定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为序的匾额,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中的“序”和“礼”。墙两侧配上条幅,皆是名人字画,内容多为儒家治家修身格言。例如“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的文化传承。所谓“耳濡目染”,这也印证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化意识无处不在,源远流长。
厅堂家具形式感强,陈设功能也更加明显,也是最能体现家庭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的焦点。《荀子.君子篇》:“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宗法礼制在中国人的日常用度中都有所体现,而这种秩序感在厅堂家具上尤为明显。
依照传统习惯,扶手椅或太师椅的座序以右主、左宾或左为上、右为下为序,无论长辈还是僚幕皆宜“序”来入座,这叫坐有坐“相”。这个相,既是形式,也是内涵。
厅堂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化时代,现代居室结构逐渐西化,房子在面积、类型、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合院到筒子楼,再到单元房、复式别墅。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现代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复合大家庭逐渐减少,夫妇家户成为主流,家庭核心化、小型化。而价值观的多元和生活的快节奏,让传统厅堂文化距离当代国人越来越远。厅堂也逐渐演变成了客厅,沙发+电视的标准配置,会客聊天、待人接物依旧是其主要功能。框架式住宅默默改变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空间中,家居伦理秩序被重组,不会再有坐北向阳的上房供奉祖先的亡灵,也不会再有相对而立的厢房来显示晚辈的孝道。流徙的生活和躁动的社会,往往使现代人不知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安置在何方,不断变化的新型住宅像年年换代升级的汽车、电脑、手机一样,带着浓重的商品属性,又不断刺激着现代中国人的神经,让“家”变得辗转不定。不知何时,住宅和家的概念已被截然分开,随时都可能变商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是自己的了。这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背道而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现代居室条件下,人们追求简单明快、轻松自在,讲究居家的舒适体验,不想太过庄严肃穆都无可厚非。但是家庭传承的言传身教不能没有,潜移默化的伦理教化也不能丢。厅堂的外在形式可以简化和演变,但内里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不能忘。
天地儒风鲁作守先系列中堂家具,师古而不泥古。充分结合当代居室环境特点,灵活利用空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以意象发扬传统,以氛围涵养文化。只要能够充分体现立身治家的概念,具有家族文化信息传递的功能,新的厅堂文化就能重新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传统建筑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室内空间、界面处理、装饰陈设和审美意趣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逻辑体系和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应该学习吸收和传承发扬的。